這是前幾天電子時報的專文,美國身為世界的金融首都,次級房貸風暴不僅嚴重影響美國本土的金融秩序,也在全世界掀起慘烈的金融風暴。
同樣是借錢的問題,這次美國次級房貸有很多都是借錢貸款買房投資,然而信用過度擴張,銀行又不對貸款人的還款能力做適當限制,才會使的整個金融、房市秩序大亂。很明顯,銀行的錯誤貸款政策仍是罪魁禍首。也間接害我在一個禮拜內慘賠數萬元(不過還沒下車,所以也不能真的算數)。真的很幹。
人類從歷史上學到的教訓就是: 人類永遠學不會教訓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
魏東陽/外稿 2007/08/21
美國次級房貸爆發的問題,迄今仍未底定。雖然是美國本土的金融風暴,但它畢竟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,一舉一動都牽連全球脈動。最近,美國政府決定要追究引爆事端的人事物,一如2002年推出沙賓法案強化公司治理一樣。此一事件,提出一個重要意涵:現代人要謹慎避開半掠奪性質的信貸陷阱。
次級房貸出問題的原因,如今看起來比較明確一些。導因有多年的背景:2002年美國不斷降低利率以緩和網通泡沫化後的經濟緊縮情勢。低利率提供可觀的資金流動性給金融市場與企業,以提振投資意願,維繫景氣不致走到蕭條。低利率營造的資金寬鬆環境,提供貸款人願意擴張信用的溫床。那時起,美國的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揚,大家都想利用利息負擔不大時,「輕鬆地」擁有房子,或換更大更舒適的房子。
市場有利可圖,加上同業競爭,相關金融機構競相推出強烈誘因的可調利率房貸(ARMs),吸引借貸者上門,如前2年固定的超低利率,從第3年開始,才開始改為可調整利率。為避免貸款人日後付不出房貸的風險,承貸機構轉而包裝這些房貸,以有抵押品的方式,發行債券,再由其他金融機構承接,或由投資機構或投資人去買。由於債券的利率高於一般債信良好的債券,在高利的吸引下,造成這個市場過去幾年不斷擴大。
會出錯 必有其因
這種做法,是過去30多年來正常的做法,不僅是房地產證券化,房貸亦可證券化。這種流動性,對經濟與金融投資有其重要貢獻。那麼,為何次級房貸會出問題而以前不會?差別在於次級房貸對借貸人的申貸條件檢核不實,導致貸款過於浮濫,不像以往機制,對借貸人有相當嚴謹的資格限制,主要是評估借貸人的收入及既有資產,是否在未來具備還款的能力。缺乏這種嚴謹的檢核,借貸人不知未來可能面對的風險與負擔;而該項業務快速成長,吸引相關金融機構不斷擴增貸款案件;投資人受高利吸引,樂於承購這類債券。房價在些條件促成下,亦愈走愈高,吸引更多人投入。
2006年以後,美國利率開始到達近期高點,而之前「享受」2年低固定利率的借貸者,開始要面對以較高的利息(以金額論,很可能是低率時期的倍數)支付房貸的現實。如此一來,很多原先的借貸人感到吃不消或無力償還,這個市場開始出現裂痕,到幾週前崩堤。
美國有人稱次級房貸是種掠奪式的信用機制。從正面角度看,提供房貸讓大家都有自己的房子可住,既可造福民眾,亦可促進經濟,沒有不對;實際的情形是,缺乏嚴謹的檢核,忽視借貸者還款能力,無異於以鄰為壑。這次,很多金融機構受傷很重,但金融與證券市場受傷更重,且不止美國本土,全球都遭殃。
掠奪式借貸之惡
掠奪式貸款自古即有,2千年前猶太人與腓尼基人都曾由此致富,導致後來回教教義明定,教徒不可以放貸,賺取不義的利息,陷借貸者於不義或財務深淵。現代,這種赤裸裸形式的借貸仍處處可見,獲得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孟加拉葛拉敏銀行(Grameen Bank)創辦人尤努斯(M. Yunus)受此啟示,決定投身提供該國窮人一個解決之道,成功地創辦了世界前所未見的窮人銀行。
啟示來自一個小村落。一個年輕婦女有能力做竹凳子,但沒有資金,必須借貸一筆小錢買材料,這筆錢來自向她購買竹凳的盤商。原本竹凳可以賣到若干倍於成本的價錢,但因資金來自盤商,所以她祗能獲得成本10%的收入,如果不與盤商交易,她必須向高利貸去借,利息達到每週,甚至最極端的每日10%。換言之,這個婦女在這種惡劣的金融環境裡,要想翻身,幾無可能。這便是掠奪式信用的雛型。
在相當現代化的金融環境裡,有沒有這樣的情形呢?不用說,如當鋪或高利貸,仍然存在;但包裝極其華麗的也有,而且是合法的「半掠奪者」,信用卡發卡機構、房貸,及各種形式的貸款,還有股票信用交易。要強調的是,這些都是政府與法令許可的,原則上也符合公平交易原則,不如此,它們是不容於現代社會的。
為何稱他們是半掠奪者?因為業務是合法的。但對運用貸款的消費者而言,是否真正瞭解貸款的風險與可能的負擔,特別是長期的負擔(或可能負債)有何影響,往往並不一樣,有些人清楚,有些人完全不清楚;有人不願花時間去瞭解,有人很可能花很多時間,仍無法搞清楚。半掠奪情形會發生,基本上來說,除了借貸合約複雜度外,大部分的責任或陷阱,來自於使用借貸者的經濟金融知識不足,或者未努力去瞭解借貸的潛在風險。
包裝精美的半掠奪式借貸
美國次級房貸的申辦者,台灣數以十萬計的卡奴,股票交易的融資戶(此處很有意思,市場需要信用交易促進活絡,但是融資餘額一高,就成為市場砍殺股價的藉口),或者日前發生的假會員真借貸事件,甚至民法中的繼承條文,都在合法包裝的情況下,讓某些社會大眾承擔很多不必要的財務負擔,嚴重的就是媒體常常報導的自殺不幸事件。
誰該為這些財務上的不幸事件負責?政府嗎?還是使用借貸者?政府或許是最方便的代罪羔羊,某些情況下也的確如此。政府的困境在於,不能完全掐死金融機構的放貸行為,除了經濟發展與金融順暢上的考量,也有很大的部分來自社會需要金融機構提供的資金供需功能。但政府也可能因怠惰而造成金融秩序的失常(也是次級房貸的肇因之一)。不管如何說,金融體系出大亂子,政府一定難辭其咎,但個人損失,通常由個人承擔,政府即使能幫,亦相對有限。
回歸基本面
面對半掠奪式的借貸,很多時候的確有其必要性。為免掉入陷阱為其奴隸,造成日後無法承擔的後果,個人或家庭的成員,要如何處置?量入為出的老祖先智慧,歷久彌新。個人或家庭的資產負債表則是另一個重點,當你清楚自自的基本財務狀況,有多少能力承擔多少負債,如此便可掌握自己的財務實力。再保險一點,對既有資產與負債做一下假設性的預估,好的情況,結果如何,最不好的情況,又將如何?事情的發展通常是中間偏左或偏右,但不能也不宜祗假設好的情況,完全忽視最壞情況出現的可能性。
以這次次級房貸事件為例,3週前,大家高度期待台灣股價攻上萬點,誰又料到短短不到3週,股價重挫到很多人措手不及。真是天有不測風雲。
現代社會愈加進步,各種可能的掠奪式借貸不會消失。包裝精美、合法的半掠奪式借貸,仍會層出不窮,如果讀者有基本的經濟與金融知識,大概都能逢凶化吉;而未經縝密思考,就不輕易建立貸款部位。固然,我們的社會很有人情味,也有家庭或家族守望相助優良傳統,必要時可以互相支援、救助。但別忘了,有責任感與自尊心的人,絕對不會想讓自己的錯誤,最後連累到週邊的親朋好友。也祗有這樣,才會降低社會因財務問題引發的自殺案例或憂鬱病例。
同樣是借錢的問題,這次美國次級房貸有很多都是借錢貸款買房投資,然而信用過度擴張,銀行又不對貸款人的還款能力做適當限制,才會使的整個金融、房市秩序大亂。很明顯,銀行的錯誤貸款政策仍是罪魁禍首。也間接害我在一個禮拜內慘賠數萬元(不過還沒下車,所以也不能真的算數)。真的很幹。
人類從歷史上學到的教訓就是: 人類永遠學不會教訓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
魏東陽/外稿 2007/08/21
美國次級房貸爆發的問題,迄今仍未底定。雖然是美國本土的金融風暴,但它畢竟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,一舉一動都牽連全球脈動。最近,美國政府決定要追究引爆事端的人事物,一如2002年推出沙賓法案強化公司治理一樣。此一事件,提出一個重要意涵:現代人要謹慎避開半掠奪性質的信貸陷阱。
次級房貸出問題的原因,如今看起來比較明確一些。導因有多年的背景:2002年美國不斷降低利率以緩和網通泡沫化後的經濟緊縮情勢。低利率提供可觀的資金流動性給金融市場與企業,以提振投資意願,維繫景氣不致走到蕭條。低利率營造的資金寬鬆環境,提供貸款人願意擴張信用的溫床。那時起,美國的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揚,大家都想利用利息負擔不大時,「輕鬆地」擁有房子,或換更大更舒適的房子。
市場有利可圖,加上同業競爭,相關金融機構競相推出強烈誘因的可調利率房貸(ARMs),吸引借貸者上門,如前2年固定的超低利率,從第3年開始,才開始改為可調整利率。為避免貸款人日後付不出房貸的風險,承貸機構轉而包裝這些房貸,以有抵押品的方式,發行債券,再由其他金融機構承接,或由投資機構或投資人去買。由於債券的利率高於一般債信良好的債券,在高利的吸引下,造成這個市場過去幾年不斷擴大。
會出錯 必有其因
這種做法,是過去30多年來正常的做法,不僅是房地產證券化,房貸亦可證券化。這種流動性,對經濟與金融投資有其重要貢獻。那麼,為何次級房貸會出問題而以前不會?差別在於次級房貸對借貸人的申貸條件檢核不實,導致貸款過於浮濫,不像以往機制,對借貸人有相當嚴謹的資格限制,主要是評估借貸人的收入及既有資產,是否在未來具備還款的能力。缺乏這種嚴謹的檢核,借貸人不知未來可能面對的風險與負擔;而該項業務快速成長,吸引相關金融機構不斷擴增貸款案件;投資人受高利吸引,樂於承購這類債券。房價在些條件促成下,亦愈走愈高,吸引更多人投入。
2006年以後,美國利率開始到達近期高點,而之前「享受」2年低固定利率的借貸者,開始要面對以較高的利息(以金額論,很可能是低率時期的倍數)支付房貸的現實。如此一來,很多原先的借貸人感到吃不消或無力償還,這個市場開始出現裂痕,到幾週前崩堤。
美國有人稱次級房貸是種掠奪式的信用機制。從正面角度看,提供房貸讓大家都有自己的房子可住,既可造福民眾,亦可促進經濟,沒有不對;實際的情形是,缺乏嚴謹的檢核,忽視借貸者還款能力,無異於以鄰為壑。這次,很多金融機構受傷很重,但金融與證券市場受傷更重,且不止美國本土,全球都遭殃。
掠奪式借貸之惡
掠奪式貸款自古即有,2千年前猶太人與腓尼基人都曾由此致富,導致後來回教教義明定,教徒不可以放貸,賺取不義的利息,陷借貸者於不義或財務深淵。現代,這種赤裸裸形式的借貸仍處處可見,獲得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孟加拉葛拉敏銀行(Grameen Bank)創辦人尤努斯(M. Yunus)受此啟示,決定投身提供該國窮人一個解決之道,成功地創辦了世界前所未見的窮人銀行。
啟示來自一個小村落。一個年輕婦女有能力做竹凳子,但沒有資金,必須借貸一筆小錢買材料,這筆錢來自向她購買竹凳的盤商。原本竹凳可以賣到若干倍於成本的價錢,但因資金來自盤商,所以她祗能獲得成本10%的收入,如果不與盤商交易,她必須向高利貸去借,利息達到每週,甚至最極端的每日10%。換言之,這個婦女在這種惡劣的金融環境裡,要想翻身,幾無可能。這便是掠奪式信用的雛型。
在相當現代化的金融環境裡,有沒有這樣的情形呢?不用說,如當鋪或高利貸,仍然存在;但包裝極其華麗的也有,而且是合法的「半掠奪者」,信用卡發卡機構、房貸,及各種形式的貸款,還有股票信用交易。要強調的是,這些都是政府與法令許可的,原則上也符合公平交易原則,不如此,它們是不容於現代社會的。
為何稱他們是半掠奪者?因為業務是合法的。但對運用貸款的消費者而言,是否真正瞭解貸款的風險與可能的負擔,特別是長期的負擔(或可能負債)有何影響,往往並不一樣,有些人清楚,有些人完全不清楚;有人不願花時間去瞭解,有人很可能花很多時間,仍無法搞清楚。半掠奪情形會發生,基本上來說,除了借貸合約複雜度外,大部分的責任或陷阱,來自於使用借貸者的經濟金融知識不足,或者未努力去瞭解借貸的潛在風險。
包裝精美的半掠奪式借貸
美國次級房貸的申辦者,台灣數以十萬計的卡奴,股票交易的融資戶(此處很有意思,市場需要信用交易促進活絡,但是融資餘額一高,就成為市場砍殺股價的藉口),或者日前發生的假會員真借貸事件,甚至民法中的繼承條文,都在合法包裝的情況下,讓某些社會大眾承擔很多不必要的財務負擔,嚴重的就是媒體常常報導的自殺不幸事件。
誰該為這些財務上的不幸事件負責?政府嗎?還是使用借貸者?政府或許是最方便的代罪羔羊,某些情況下也的確如此。政府的困境在於,不能完全掐死金融機構的放貸行為,除了經濟發展與金融順暢上的考量,也有很大的部分來自社會需要金融機構提供的資金供需功能。但政府也可能因怠惰而造成金融秩序的失常(也是次級房貸的肇因之一)。不管如何說,金融體系出大亂子,政府一定難辭其咎,但個人損失,通常由個人承擔,政府即使能幫,亦相對有限。
回歸基本面
面對半掠奪式的借貸,很多時候的確有其必要性。為免掉入陷阱為其奴隸,造成日後無法承擔的後果,個人或家庭的成員,要如何處置?量入為出的老祖先智慧,歷久彌新。個人或家庭的資產負債表則是另一個重點,當你清楚自自的基本財務狀況,有多少能力承擔多少負債,如此便可掌握自己的財務實力。再保險一點,對既有資產與負債做一下假設性的預估,好的情況,結果如何,最不好的情況,又將如何?事情的發展通常是中間偏左或偏右,但不能也不宜祗假設好的情況,完全忽視最壞情況出現的可能性。
以這次次級房貸事件為例,3週前,大家高度期待台灣股價攻上萬點,誰又料到短短不到3週,股價重挫到很多人措手不及。真是天有不測風雲。
現代社會愈加進步,各種可能的掠奪式借貸不會消失。包裝精美、合法的半掠奪式借貸,仍會層出不窮,如果讀者有基本的經濟與金融知識,大概都能逢凶化吉;而未經縝密思考,就不輕易建立貸款部位。固然,我們的社會很有人情味,也有家庭或家族守望相助優良傳統,必要時可以互相支援、救助。但別忘了,有責任感與自尊心的人,絕對不會想讓自己的錯誤,最後連累到週邊的親朋好友。也祗有這樣,才會降低社會因財務問題引發的自殺案例或憂鬱病例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